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羊毛出在羊身上,智能设备的费用都将叠加在老人身上,而当下老人消费能力有限。机构对智能养老机器人(15.440, -0.10,-0.64%)也不抱太大兴趣,更多只是一个玩具而已”,普乐园爱心养老院院长闫帅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一方面,智能机器人对于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而言是刚需,另一方面,一个智能机器人售价约5万元,仅仅是一辆比较低档的小汽车价格,同样的价位,中国汽车年销量已经达到千万级”,北京益康生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征和认为,从需求和购买力角度来看,智能机器人的前景广阔。
闫帅和韩征和的不同立场,反映了当下智能养老设备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市场供给与实际需求的不对称。
2017年,工信部等三部委便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求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再提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
在政策和市场的助推下,智能养老设备的发展仍面临着种种困局。
市场需求
北京市房山区普乐园爱心养老院(以下简称普乐园),号称全国首家智能化养老院,但从外观来看,你察觉不出它与其他养老院的差别。
2017年,普乐园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了两间智联网养老样板间,通过人工智能音响作为中控枢纽,加之智能家居设备,如高清无线摄像头、各种传感器等。老人无需起床,用语音便可控制屋里包括电视、窗帘等所有电器。护理员也可通过摄像头监控老人情况,与老人远程对话询问老人的需求并及时赶到老人房间。
闫帅介绍,一个样板间的一整套设备,成本不超过1000元。使用这样的智能设备后,原来15个老人可能需要3名护理员,现在只需两名,在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还提升了养老护理的档次
闫帅的智能化养老机构步伐还在进一步前行。在千里之外的江苏宿迁,他的智联网社区养老机构即将投入运营。
闫帅介绍,新开设的养老机构只有14张床位,面积不足普乐园的1/3。但作为社区养老机构,其功能更多体现在将养老服务辐射周边所有社区的老年人。“在安装智联网设备后,该社区养老中心便可远程实时监控老人的状况,老人也可通过呼叫系统传达需求,社区养老中心再进行上门派单服务,包括医疗服务。”
“当前养老机构人员成本不断上升,大量人才空缺,护理员难招,在成本可控范围内,1000多元的人工智能设备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只是现在北京的养老机构使用智能设备的都屈指可数,机构对智能设备的认知还是不够”,闫帅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2018年11月,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显示,在老龄化趋势的背景下,智能养老需求持续增长,2015年-2017年左右为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培育期,2018-2020年左右将是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成长期。未来智能养老的主要形式是智能家居。
韩征和也是看准了智能养老的需求,在2016年创办了北京益康生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在2017年研发出了第一代机器人。韩征和介绍,机器人主要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移动难题,例如从床上到轮椅,通过自己研发的机器人的辅助,老人只需通过双手便可完成。通过遥控器,机器人还能按照既定路线帮助老人移动到相应的位置。
韩征和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当下护工成本越来越高,发达国家一个护工一月的工资在两三万以上。老龄化的趋势下,养老护理需求不断扩大,而设备一次性支出就能解决许多养老护理中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有巨大比例的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完全有能力支付。只是现在智能养老机器人对于他们而言还比较陌生,因此当前公司的用户定位主要集中在国内高端的养老院和国外发达国家。
成本、实用性
韩征和介绍,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刚起步,呈现两级分化现象--低端产品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高端产品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是高附加值的蓝海领域,整个市场中,能量产高端机器人的企业几乎没有。
在多次参加世界机器人展览过程中,韩征和也发现,当前所谓的智能养老设备产品种类较多,但产品功能大同小异,以一键呼救、语音通话、运动检测等最为常见的功能为主,产品比较低端,高端产品则更多局限于概念机器人,能帮助老人洗漱的、吃饭的机器人凤毛麟角,而且难以商用。
2017年,杭州、天津等地的养老机构都曾引进过养老机器人,功能更多局限在陪伴、聊天,辅助老人起床、喂食等复杂动作仍需护理员完成。
这样的落地,不是韩征和所设想的。“按照我的预期,未来将出现类似于星球大战里的场景,每个老人后面都跟一个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能帮助卧床不起的老人完成所有的日常生活,去想去的地方而不需要人来辅助,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韩征和称。
即使韩征和开发的第一代机器人做到辅助老人起床、移动,但他还需要寻求资本与市场的认可。
韩征和介绍,此前,第一代机器人已和养老机构合作进行了试用,也完成了小量销售,但达到规模量产还需要进一步寻求融资。“此前,我们也和众多投资人交流过,但十个人有九个表示他们看不到公司智能养老机器人快速变现的能力,市场的规模、具体需求还需进一步的调研、验证。”
闫帅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羊毛出在羊身上,智能设备的费用最终将叠加在老人身上,需要考虑老年人、养老机构是否能够承担得起相应的费用。床垫监护等高端智能养老设备的准确度、安全性、实用性等因素同样值得商榷。最后技术迭代快速,一批新的养老设备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掉,如果一次性大批量投入,也不能够持久的应用。因此更多时候选择简单的智能设备+护理员模式。
对于未来智能养老机构的规模扩大,闫帅表示,自己也曾设想过。但一方面,养老机构的盈利一言难尽,多数养老机构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十分依赖国家的政策补贴,民间资本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智能化养老院模式还不成熟。因此,当下还处在寻求一种能够复制的商业模式中。“希望未来人工智能设备能了解老人真正的需求,能够更简易化、更廉价、更实用,而不是仅仅用来听听歌、关窗帘。”
对于智能养老机器人的未来,韩征和还在等待着上游资本的重视和投入、下游老人的逐步认可。“我相信未来五年,智能养老设备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